连日来,市机电高职校的校园内,报到注册的学生摩肩接踵,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财会等专业“人满为患”,班主任、志愿者忙得“脚不沾地”……该校连续数年的专业建设,形成了如今的——
近年来,市机电高职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一体两翼”的办学方针,形成了以高职为主体,高职与中职并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6个五年制高职专业,9个三年制中职专业,在校生近4000人。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5%,对口就业率为81.2%。现为江苏省再就业培训基地、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全国CAD应用培训网络泰州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培训考核点。
该校根据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就业导向,把专业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分别建成计算机网络、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技术应用三个省级示范专业。通过重点专业和示范专业建设的引领,促进了学校实训设备的现代化和师资素质的提升,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提高了办学水平。
效应之一:
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促进了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提高。
学校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建立在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岗位变迁,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我市将重点打造医药、机电、化工、船舶等“四大产业基地”,重点培育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姜堰五金产业集群等县域经济十大特色产业集群,校长钱澄认为,“这些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不同专业的高、中、低专门人才的支撑,这就为职业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该校多次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课程专家及相关部门领导进行论证,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企业需求接轨。学校每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及时补充企业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方法,加大实验实训投入,着力探究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新模式,努力营造适应职业岗位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环境,塑造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顺应地方各行业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受到社会广泛认同。
效应之二:
专业建设与师资培养相结合,促进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
在机电高职校,教师成长分为四个层次:胜任教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
“阶梯式的教师层次设置,让教师既有竞争压力,又有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动力,”钱澄告诉笔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队伍的群体素质决定着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和档次,要建设“好专业”,首先要培养“好教师”。
为此,该校通过邀请课改专家做学术讲座、开展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一人一课”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案评比、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多媒体课件评比,开展新教师拜师结对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达标考核等手段,涌现出省职教领军人才2名,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各1名,联院专业协作委员会成员30名,市中心教研组组长5名。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学校每年专项投入30万元以上,用于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近3年专任教师中有26人赴国外培训,25人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专业培训,3名教师参加了省内的专业负责人培训,92%的专业教师参加“四新培训”以及各项教科研活动与培训工作,77%的专业教师下企业累计达到6个月。为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学校一方面大力招聘研究生师资,同时另一方面鼓励在职教师参加研究生继续教育,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效果,目前专任教师中共有10名研究生,另有9名研究生在读。另外,学校还从企事业单位调入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11人,从生产一线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返聘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17名。
效应之三: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该校将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充分结合,在课程结构、课堂模式、教学方法、教材使用、评价方式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方面,加强课题研究,稳步推进课程改革。2007年,该校建立4个校级重点课题,4个一般课题,刁振华老师主持的《基于机械制图与AutoCAD课程整合的研究》、王琼老师主持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课程开发与研究》等。江苏省职业技术学会立项的三个课题《泰州本土文化与职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基于软件行业细分的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当前职业学校“特殊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已于2008年10月顺利结题,2008年学校又成功申报两个联合学院课题和一个省职业教育研究课题。
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学校建立了由单项课程训练、专业综合训练、职业素质训练三部分构成,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训(设计)、顶岗实训五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专业的综合实践训练课,学生须根据实习任务书自主地设计实训方案,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并实行了实训课程模块化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技能实训模式。
计算机网络专业与神州数码公司合作,通过课程置换,学习DCNA和DCNP模块,并参加ATA第三方认证,课程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2006年,五年制高职引进印度NIIT考证项目,更是以项目教学为引领,实行模块化教学。
该校建立了素质测评、技能考核、知识考试的评估体系,将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50%,其中课堂笔记占10%,课外作业占20%,单元测验占20%,期末考试占50%。期末考试方案提前一个月公布考试、考查科目,考试科目实行统一命题,考试前15天公布抽考考试科目,考试成绩与教师绩效和系部考核挂钩。改革实训课程学习成绩评价办法,模块实习班级实习结束后立即组织考试,严格实行教考分离。毕业生车工中级技能鉴定通过率100%,车工高级技能鉴定通过率83.8%。
全面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通过自选课程、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人文活动等途径获取相应的学分。
此外,该校还以项目活动为载体,积极编写校本教材。2007年机电专业开发了《钳工技术训练》等四本校本教材,计算机专业开发了《DCNA》校本教材,财会专业开发了《专门化会计综合课程》等校本教材;选修课加入人文素养内容,开发了《泰州文化》、《实用英语交际口语》等四本校本教材。马永祥副校长编著《电工技术基础》已出版,朱仁盛老师主编的高职高专类教材《机械制造技术》、《数控设备与加工》,分别由高教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机械制造技术》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效应之四:
专业建设与“三创”教育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是创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充分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之外,先后开设30多门各类素质教育选修课。目前开设的选修课已拓宽到七种类型,即素质提升类:包括旅游、生命安全、食品与健康、创新思维等课程;文化提高类:包括兴趣物理、中国文学作品赏析、演讲与口才、泰州文化、礼节礼仪、劳动法解读等课程;专业拓展类:包括网络工程、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管理学概论、投资与理财等的课程;个性特长类:包括时尚编织、桥牌、太极拳、美体健身瑜珈等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技能提高类:包括各类技能比赛提高班,及早发现苗子,培养选手,参加大赛;社团类:包括动漫社、音乐协会、足球棋、街舞团、文学社等五大学校社团;升学类:开设成人高考课程,为学生升学打基础。
二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专门成立创新工作室,配备了师资,聘请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来校讲学,开发了《创新思维和实践》校本教材,将创新课列入选修课,定期进行创意作品比赛。现已有460多名同学参加了创新教育选修课,2008年报送创新作品8个,获两项省三等奖,2009年已征集学生创新作品37个,准备选拔参加省创新大赛。
三是培养学生创业本领。引进美国NFTE 创业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程,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开辟了校内学生创业园,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在校学生创业模拟公司已有16家,为全市培养创业教育师资42人。2004级机电大专班纪建伟同学获得2007“全球创业精神大奖”,最近,又被评为泰州市“十佳”大学生。
效应之五:
专业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了育人氛围的优化。
学校重视专业文化建设,始终将专业文化建设列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以知识窗、标语牌、文化画廊、兴趣小组、专业知识讲座、文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专业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在历史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引领学生体会专业特点、了解专业名人、感受企业文化、把握行业动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
学校还通过就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成功人士经验访谈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包括建立校园广播台,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举行校园歌手大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演讲比赛、书画展、摄影展等文体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等现代从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马勇)
——《泰州晚报》2009年9月1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