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个人信息安全法》正式实施,继《刑法修正案》十一之后,法律更加规范了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也促进个人了信息的合理利用。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公民个人信息?
根据法律规定,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如果我们的个人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第二个问题:手机号码能够做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公民身份证号、详细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这些敏感信息我们普通人也明白保护的重要性,可是,我们的手机号码又能做什么呢?
面对这个问题,以我们某网安大队侦办的案件为例,犯罪嫌疑人大量利用客户实名注册的手机sim卡和短信群发设备,读取手机SIM接收验证码短信,疯狂注册各类网络平台账号进行兜售。在他们的犯罪过程中,一个实名注册的手机号可以注册9000余个平台账号!
而这些被注册的网络平台账号,要么用于违规的商业用途,更可怕的是,有些也成为了违法犯罪的工具。猜一猜,我们在不知情或者无意情况下注册的手机号,在9000多个网络平台的注册中,这个手机号涉及了多少个黑灰产业的运行?
你是否清楚你名下究竟有几张手机卡?你是否清楚自己实名的手机号被他人违法使用?违法犯罪分子利用你的手机号码赚了多少钱?你是否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成为了违规商业行为甚至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的帮凶?
所以,你还觉得我们的手机号码不重要吗?
第三个问题:每一个“大数据杀熟”的背后是什么?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使用手机的时候,当手机弹出“是否允许软件读取你的通讯录、定位信息、硬件信息…”等弹窗时,我们总是习惯的点了同意。于是,我们的手机软件也似乎变得越来越“聪明”,当我们多次使用这些获取了我们信息的软件后,打车的时候,软件会自动规划我们的出发地和目的地;点外卖的时候,软件聪明的知道我们想吃什么;甚至,我们刷视频的时候,抖音和快手也会推送那些我们想看到的内容。
如此种种,我们似乎觉得,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了,可事实真是如此吗?2020年12月,一篇《我被某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指出了一个现象,同一个外卖,开通会员的账号比没开通的配送费高。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贵,这种情况,正是我们越来越耳熟的“大数据杀熟”,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正是公民个人信息被过度的收集和商业化。
资本收割消费者只是一方面,更可怕的是,当掌握我们个人信息的公司,携带用户大量的数据,进行所谓的“跨境数据流动”,预备赴美上市,当敌对势力掌握了我们国家上亿用户日常的出行轨迹后,我们的国家安全受到挑战和威胁时,我们会不会感觉到后背发凉?
所以,个人信息保护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我们要做好自己能做到的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谨慎开立手机卡和网络账户,谨慎上传身份证照片,不随意填写问卷调查,快递单消除个人信息后再丢弃,在使用手机软件的时候,谨慎授权后台获取信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小事,我们一定能够构建出个人信息安全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