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李士秋
摘 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人格心理特点,坚持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合到具体工作中去,不断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坚持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以学分制为抓手,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从而提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以生为本 课程改革 学分制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教育生源的不断缩小,关注职业教育的质量已成为职业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教学质量提升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提高质量意识,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办学规模,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具体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教学质量提高了,培养出的人才素质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就有了更广阔的市场,进而学校招生的数量和质量就有保障,这是一种无限的良性循环。[1]强化质量意识,确定正确的质量观,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如何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全面施行学分制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目标。
一、以生为本,不断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校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存之本。职业教育不仅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有质的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也是学生个人努力的结果。学校的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如何,不仅是学校的问题,它与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以及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动机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努力。这是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不能片面地把学生的主体性仅仅看作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赋予他们的责任,而是要让学生、家长认识到这种主体性是学生自己的义务和要求,是学校的主人,应该对学校负责,对家长、社会负责,更应该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负责。“以生为本”,核心是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包括参与学校管理、改革与建设的权利,以及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有的责任。[2]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生为本”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基本思想主要有:⑴人具有发展的无限的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而不是压抑人的潜能。⑵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使人在学习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⑶人有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大内在动力。⑷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以生为本管理的实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学生本体来说,首先在于学生对自身“人”的发现,对人性的自我唤醒,学生把自己视作管理的主体,努力改变“受动者”的角色,二是生本管理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将“人”的因素放在管理各因素之首。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本”的手段,实践“人本”的理念,实现“人本”的目的。
以生为本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能否走进学生情感的深处。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决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浮于表面的交流,而是以心换心的真心沟通,教师只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动机和发展需求,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情感沟通的效果。
关注学生的需要是情感沟通的基础。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这五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精神待遇的高低。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
尊重与欣赏学生是情感沟通的重要前提。尊重、理解、宽容、欣赏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需求的内容。“尊重”被认为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人的这种渴望尊重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宽容学生的过失,欣赏学生的进步,让每一名学生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沟通的关键。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情感投入,最基本的环节是信任。如果信任出现问题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构建以信任为本的师生关系,让每一名学生享受到真诚的温暖与和谐,进而激发其强大的学习热情,为自身的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二、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毋庸讳言,不论是三年中职还是五年高职的学生,大都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有所欠缺,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浓。按“以生为本”“人有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这样的教育理念,真正教育应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要摒弃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课程和教材以及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向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自主选择性教学模式转变。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的学习模式、模块、各种课程和教学资源,并建立有利于学生不断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办学模式;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会在校学习过程中进行选择,体现其主体性,使每一个学生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职业学校应针对职业学生兴趣、爱好、特点有针对性开设大量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选修课的开设类型上从原来单一的素质提升类,拓宽到各种类型,即 素质提升类:包括旅游、生命安全、食品与健康、创新思维乐园、健康知识教育、趣味心理学、求职与创业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文化提高类:包括兴趣物理、中国文学作品赏析(唐诗宋词)、数学优化园地、兴趣化学、演讲与口才、泰州文化、礼节礼仪、国防教育、劳动法解读等提高学生文化涵养的课程;专业拓展类:包括网络工程、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汽车文化、 茶艺学、管理学概论、经济与法、投资与理财等专业拓展的课程;个性特长类:包括军旗、十字绣、时尚编织、桥牌、太极拳、硬笔书法、美体健身瑜珈、健美操、篮球、插花艺术等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技能提高类:开办各类职业技能比赛提高班,及早发现苗子,培养选手,培养一批有专业突出特长的高职学生,为学校争光;社团类:包括动漫社、音乐协会、足球棋、街舞团、文学社等五大学校社团;升学类 :开设成人高考课程,为学生升学打基础。丰富的选修课类型符合学生的多种需求,收到了广泛的欢迎。
选修课的选课对象为学校在校中、高职学生。教务处在规定时间内公布选修课信息,包括课程简介、开课课表、任课教师等,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按照个人基础、特长和兴趣自愿选学。学生每学期只能选修1至3门选修课程,成绩合格每门记1个学分。原则上一年级为素质提升类,二年级为文化提高类,三年级为专业拓展类,四年级为个性特长类,技能提高类、社团类、升学类不分年级。学生顶岗实习阶段不得选报选修课。某些选修课因教学需要或受教学设备的限制,由任课教师建议,经教务处审核批准,在选课前公布限制人数。
选修课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广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可以深化专业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发展个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以学分制为抓手,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以生为本”并不意味放任自流,让学生按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要以学分制为抓手,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培养目标真正实现。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是在选修课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分制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只要按时上课、考试及格就可毕业的学时制教学模式,主张扩大课程科目。相对以往的固定学制而言,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行学分制不仅是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变更,更重要的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3]
在新学期开学之初就明确学生要毕业必须取得多少规定学分。完成各类文化基础课、选修课、实践实习课可得分学以及各种技能比赛获奖情况都计分总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只要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相应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这样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既为学生提前毕业提供了方面,也为学生工学交替创造条件。尤其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可以择机创业,向学校申请保留学籍,延长或缩短学习年限。因此,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提前体验工作环境,更好地将职业与学业结合起来,学习创业不再矛盾,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优势。[4]
当然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在于选修课程的真正建立,学校能否有能力开设充足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学分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学校应确保选修课质量,成熟一个开设一个,不要急于求成。特别要防止学生在选修过程中就易避难,扎堆“凑学分”的现象。特别是学生自由度过大,容易导致学习组织纪律松弛,缺乏集体荣誉感,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的现象。
总之,提高教育质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永恒生命线。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在工作中把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有效提升职业学校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凤年 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2卷第6期 65~66
(2)吴澜 树立“以生为本”、“以师立校”的理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12月 3~4
(3)牛彦飞 学分制教育对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作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10月第17卷第5期 36~37
(4)王恒仁 学分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