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报告开宗明义指出,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一主题明确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四个核心问题。一是旗帜问题。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我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二是奋斗目标问题。强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未来五年要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道路问题。强调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四是精神状态问题。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是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2.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报告深刻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深刻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深刻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个“必须更加自觉”的要求。报告指出,面向未来,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进一步阐明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明确了贯彻落实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提升了贯彻落实的标准和要求,为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提供了依据和遵循。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一论断,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品质和思想精髓。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本身就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产物,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果。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精髓要义,始终坚持这一科学立场观点方法,做到不僵化、不教条,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从总结历史与展望未来相统一的高度,得出的一个坚定结论,充分阐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在长期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艰辛历程中,党和人民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是被实践证明能够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报告作出这一结论,有利于凝聚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6.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全面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创立和发展的历程,饱含深情又实事求是地概括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报告在进一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报告用“三个没有变”进一步讲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总布局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贯穿了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推进发展的内在要求。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明确了我们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条,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和领导核心,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揭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极大丰富。这八条,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着眼未来的宝贵启示;既明确了坚持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明确了衡量和检验的根本标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牢牢把握这八条基本要求。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是中华民族对宽余富足生活的美好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小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从“三步走,奔小康”到“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小康社会目标。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体现了我们党有决心、有底气的高度自信,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11.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做到“五个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报告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这“五个加快”,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态度,也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所在。贯彻落实好这些要求,必将为继续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提供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机制保障。
12.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聚焦在加快完善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抓住了推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关键。报告作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部署,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作出的战略决策,既有宏观上的科学筹划,又有明确具体的任务部署,生动体现了兴国富民的鲜明政策导向。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就一定能够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1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报告用“兴国之要”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了战略定位,用“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作了突出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在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都充分印证了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也进一步指明了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要求。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这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报告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1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报告按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要求,提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七项任务要求。这些部署,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既充分发挥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又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表明我们党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治自信。
16.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建立健全选举民主制度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报告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对进一步完善协商制度、丰富协商形式、提升协商质量作出部署,必将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达到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的目的。
17.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报告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及“三贴近”原则,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8.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报告在部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鲜明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融合贯通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思想精神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对我们倡导什么、弘扬什么、追求什么给予了清晰回答,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19.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报告强调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强调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抓住了加强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报告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对加强社会建设作出了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决心和态度,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战略举措。落实好这些部署要求,就一定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20.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和紧迫课题。报告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强调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四个加快”,赋予了社会管理新的内涵,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2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部署,放在突出地位加以强调,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决心,彰显了对子孙后代、对全球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报告强调,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这些部署要求,必将推动在全社会形成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必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2.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目标,顺应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实现长久繁荣、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报告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真正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落实这些要求,我们就一定会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3.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把我们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当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我军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都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牢记使命,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4.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适应军事实践的发展,用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军队建设,是确保我军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展开,是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根本指南。报告强调,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这一要求,鲜明回答了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强大武器。
25.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这是报告对贯彻落实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报告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这些部署要求,为新形势下我军建设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26.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历来是人民军队的神圣使命。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我军必须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履行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根本职责。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在科学总结和继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顺应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报告把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作为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鲜明提出来,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我军义不容辞的职责。
27.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报告在总结“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强调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党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的坚强决心,为香港、澳门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报告强调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要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台政策的连续性和方向性,是我们党对台工作的指导纲领。
28.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报告第一次将“共赢”与“和平、发展、合作”一起作为继续高举的旗帜,丰富了我们党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报告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郑重宣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强调我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这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懈努力的崇高追求。
29.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报告着眼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强调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明确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线、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体现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决心和思路,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建设的理论。
30.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报告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了突出强调,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根本立场,表明了我们党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最高标准的决心和态度。
31.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我们党是一个有82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如果没有党的集中统一,没有严明的纪律来保证,党就会是一盘散沙,就会一事无成。报告专门就严明党的纪律进行部署,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这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加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