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文字既有《野火集》中对时事政治进行批判的直接与犀利,又有在《目送》、《亲爱的安德烈》等作品中谈及家人时饱含的默默深情。作为现阶段为人子女的学生,他们看到龙应台的《目送》时又会生出何种感想呢?下面就让我们欣赏来自15计算机网络3+4班的陈晓雨、解慧辰、沈锦雯、马妙婕、陆晶晶、王欣婷、徐露等同学他们看完《目送》的感受吧。
远去的背影
陈晓雨
有时候,我们总认为大人们不可理喻,自己才是正确的;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从未想过要回报些什么;有些时候,我们总是不计后果的任性……
但当我读完龙应台的《目送》后,彻底改变了我曾经愚蠢的想法。
“我一直在等候,等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一股莫名的伤感与无奈涌上心头。
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他长大了,他再也没有像儿时那样频频回头,而是头也不回地走掉,只留给妈妈一个背影还有满心的失落。
回想我们,是否也在这样做呢?
当父母将我们送至学校时,我们是否也是头也不回地走掉?当我们与父母吵架时,我们留给父母的又是否只是一个背影?
我们可曾想过父母盼着我们回头却只见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的悲凉?我们从未有注意到父母的眼神一点点地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地黯淡下去。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我们早已经将曾经那个依赖父母的自己淡忘了。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我们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不曾想过,假如有一天,我们也为人父母,我们也会在自己的孩子的背影后黯然神伤……
我想,人的一生也许是在不断的目送中得以延伸,但,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有时候也需要给背后的亲人一个回头,一个微笑。
我们在目送中不断成长,也在成长中不断目送。
渐行渐远的背影
解慧辰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作者。散淡的文章里,把浓浓的亲情埋藏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会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会让你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得流下含笑的眼泪。书的最后写道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的风俗光荣下葬。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名族大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回到了碎所里的母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无奈。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爱的目送
沈锦雯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读完《目送》这篇文章感受很深。作为母亲的龙应台,讲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一直到出国上大学这十多年的人生片段。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孩子背影离去,一次又一次见证了他的成长。之后,作者回忆起回台湾那天,父亲用很破的车送她,车并没有开到校门口,怕影响女儿的形象。其实作者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去校园。她选择了默默理解父亲,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父亲走了,永远离开她了。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 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第一次踏进小学校门时,背着小书包往前走却一次又一次回头注视父母。当爸爸在我幼年到外地出差时,我也会站在门口看着爸爸离我越来越远的背影。当我参加中考时,我能感觉到背后目送我的眼神。
龙应台的文字很朴实,让我有很大的触动。也许,当我们长大后,成为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理解父母的心。有时,有些感受只能独自一人体会。有些路,也得自己走。
现在的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了,可有真正为父母做过什么吗?不要让父母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虽然现在的我还没有经济能力赡养父母,做的也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多年后目送父母时,我至少不会感到遗憾。
喜欢的句子: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有没有。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背影
马妙婕
一个人的心情与否往往可以从他的背影中看出来。当他开心时,那身影总是笔直笔直,充满精神的,当他失落时,脑袋总是低着,肩总是驮着。而你们,有认真看过身边人的背影吗?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收录在她的同名散文集《目送》中。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初次读完这篇短文,我并没有感慨到作者所表达的情义。而是感觉自己仿佛换位思考了一次。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文中作者送自己的儿子去美国,却一直没等来儿子的一个回首。即使在同一所大学,儿子也不愿跟自己一路去学校。心中的一阵寒意袭来。那时的作者,内心是多么渴望,又是多么失落。回想自己,也有多少次不顾妈妈的感受,不听妈妈的劝导,挣脱开她,抛开她的手,就这么埋头一冲,也许一声招呼都没有,就这么离开她。那时的我,自己是舒服了,可妈妈呢?也如作者一般是往,心寒,又释怀吗?
我的内心在那一刹那间受到了冲击。
原来是这种感觉啊!
这篇文章的阅读仿佛是在浏览整个人生。目送儿子,目送父亲。悲伤中我感觉到一股股父母子女之间的人间至情的深情。不禁地位让人感叹到母爱多么无私。也仿佛在劝我们珍惜身边人,无时无刻,审视自己,珍惜现在。
龙应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让这篇文章更加真实。也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儿子的深情挚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同样为人父母,朱自清与龙应台的表达都让人感到了人间真情。
珍惜现在,好好守护身边每一个人吧!
背影,目送
陆晶晶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就一直呵护着我,关心着我,但我从来没有注意我是否被目送过,就像作者所说:“我一直在等侯,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但我曾被这些情景所触动过:当一位新生儿学习走路时,他的父母拉着他小而白嫩的手,蹲在地上,一步一步跟着他,教他走路,孩子跌倒了,父母赶紧抱起他,怜惜地看着他,帮他拍一拍灰尘,看一看有没有受伤。终于几天后,孩子学会了走路,父母看着他不倒翁的走姿,眼神里流露出的喜悦,兴奋,那是怎样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吧!
是啊,孩子走的路是父母教的,而我们人生的路是需要靠自己的。即使人生的道路布满荆棘,我们还是要勇敢的向前进。但请记住,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还有两个人,一直在身后默默注视着我们,直到老去……
叮铃铃 随着一声铃响,最后一场考试结束了,我在紧张的气氛当中长吁一口气我立即收拾书本,飞奔地跑出去,冲向老爸,说了一声:“我去玩呢!”一溜烟地跑走了,不知当时的老爸是惊讶,失望,还是喜悦?我就这样,消失在他的目光中……
其实,有许多人嫌父母这烦那烦,但我们不知道父母为我们做了多少,在我们认为那些极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融入了他们多少的爱,用我父母的话来说就是:他们都是过来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教育我们,是不想我们步入他们的后尘。所以说耐心地与父母交流吧!让我们和父母一起来享受那来之不易的幸福,家和万事兴!
我喜欢的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背影
王欣婷
《目送》中的龙应台在两个身份间游走,一边是作为父母的女儿,目送“前一代”的老去;一边是作为子女的母亲,目送“下一代”的青春。
曾经的你就是现在的我,以后的我就是现在的你。龙应台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化解橫梗在三代人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不仅需要善孝,也应更多地尝试去尊重家人。
文中两次出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识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两句话。同时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的人生滋味。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险,我们却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地目送中渐行渐远。
长大的我们
徐露
长大的我们,燃烧着我们自己的青春,向自己的路上越行越远,可我们忘记了一直追随我们的目光。他们看着我们不断远去,却忍着心中的不舍,委屈自己,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
小时候,我是非常黏爸爸妈妈的,只要他们不在我身边,我就会哭。我想要什么,他们就会尽量满足我,除了太过分的。可以说他们爱我却是有原则的。我渐渐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里面有我自己的故事。有时,我会把一些趣事说给父母听,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气氛相当活跃。后来,我进入青春期,有了许多烦恼,只要有人碰我一下,我就像个定时炸弹,随时爆炸。也就那时,和父母的关系渐渐淡了。而我们无法打破这个僵局,代沟越来越深,直至无法交流,就像一道墙堵在我和父母之间。这样的成长,对哪一方都是伤害。
读了《目送》,我发现他们的处境和我和父母的是一样的。同样是我们长大后发生的事,同样是父母单方面的感情付出,同样是父母与汉族沟通不了,造成关系僵化。所以《目送》中的母亲是无奈的,悲伤的。而我从他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处理好和父母间的感情。沟通是唯一能解决代沟的方法,记住不要冷落你的父母,他们也是你需要关注的对象。
请长大后的我们更懂得亲情的重要性,珍惜这份关爱,从理解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