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写了作者对于是否应该相信自己及他人的看法,作者认为: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此篇文章短小而精炼,先通过比喻,将自己与别人比作“左臂”和“右臂”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既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才能脱颖而出。然后有举了女排教练陈忠与唐太宗的例子,使两个例子相结合来强调自己对相信与不相信的看法。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发觉,我只不过是庸者与愚者,却从不曾做过智者,每个人都是这样,不是坚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相信自己的绝对正确。
这正如下象棋,围观的人即使看得很清,并且告诉你该下在哪里,如果你相信了他们却不相信自己,那么你一定会输,胜者永远是那些相信别人,也相信自己的人。
所以说,生活中,不做庸者愚者,只做相信自己与他人的智者。(孙佳祺)
《相信与不相信》是一篇教育文,作者写了自己20年前的相信与不相信以及现在的相信与不相信。以前作者相信爱国、历史、文明的力量、正义、理想主义者、爱情和海枯石烂的永恒。可现在的一件件事却变成了不相信。
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觉得作者有那么丝丝的无奈,缕缕的伤感。是啊,原来的童真美好,随着时代社会人性的认识,逐渐被消磨,变得现实在客观现实中,人们一路走来面对的最大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犹豫。如同随时间的变化对这些文明的力量、正义、理想主义者、爱情以及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变的表现,认识上的变化,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阅历。发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中的关系,体味出世界的真实,表达出对现实的富有理智的暴露和批判以及极大的满足了读者要求认识周围世界的审美愿望,也表达出自己与读者同样的迷茫,使读者产生了强烈认同感。
随着年龄增长,尝试过了努力,又碰了许多壁,但我会一直相信人生,终究要有个信念!(陈沛)
又一次读龙应台的作品了,不得不说,这位作家的作品写的真好,总能得人带来新的启发。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相信与不相信,只有一字之隔,却隔着不同的人生信念。
二十岁之前,我们相信许多事情,相信爱国,历史,文明,正义,理想主义者,爱情,还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这些都不再相信了。土地和人可以爱,但是非所有人皆可爱。因为有些人你爱他但他并不领情或是会利用你对他的爱反捅你一刀(如嫌捐款过少或是假车祸真劫财)。
真相会因为每个人解读不同而不同且会刻意回避对自身不利的部分。所以到最後所追求的真相充其量也只是自己所能接受的部分(ex:前文所提及的史官)。
正义来自於规则 而规则是人定的。因此必定存在不正义。不在乎正义有时反比一味的在乎安全。
理想无法付诸实现即为空想或是幻想。也不会对社会带来任何实质上影响。(万星宇)
作家龙应台先生在其撰写的《相信与不相信》一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慢慢的一件件变为不相信。
我反复阅读着这句话,思考了很久。我不断问自己相信一件事真的有那么容易改变吗?但仔细回想过去,问题的答案似乎朝着肯定这个方向发展着。而答案越明确,我就越怀疑自己是否要去继续相信了。
曾经我就像龙应台先生说的那样,相信过很多事:我曾经相信成长为大人之后就可以摆脱学习这个担子,没有忧愁,自由自在的生活。但现实却是成为大人之后尽管不用再为学习而烦恼,但我们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工作问题,衣食问题,居住问题,人生问题等。接连不断的需要解决问题使我不再相信作为大人是无忧无虑的了。
相信一件事是这么的容易改变,那么相信一个人又是否会改变呢?我曾经相信身边的朋友永远不会离开,但是一切在毕业时都结束了。自毕业到今天已有5年了,5年间,曾经要好的朋友一直没有出现过,因为这样,我们也没再说过一句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在路上相遇,我发出问候,但得到的回答只是充满疑问气息的你是谁。
这一件件事情使我感到很疑惑,所有我曾经相信的东西都变了,我还有继续去相信吗?
我想我的选择应该是继续相信。在我的意识中,相信一样事会带来漫长的等待。这种等待有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尽管失败的可能性更多,但我们仍有几率获得成功,并且伴随着成功的喜悦也是不可言喻的。所以尽管会失败,我仍然选择去相信。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有什么选择呢?相信?还是不相信?(陈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