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系 >> 教务信息 >> 内容

教师必读之一--强化校本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

时间:2010/1/1 21:24:10 点击:4369

  我校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始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实验,至今已三年时间了。三年来,全校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使我校的课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收获。
  一、狠抓常规校本管理,努力改进教学方式,确保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1、加强教学思想管理,坚定正确的教育方向。教学思想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我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初期,通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总体工作方针。一是以邓小平教育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有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文件为指南,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征求广大教职工对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全面学习和深入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着力优化国家课程,规范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确立了“以目标求统一,以稳定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教育发展目标;二是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理论,帮助教师认识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过程的新特点,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总体教育教学要求;三是联系学校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典型事例,深入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以研促教,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2、强化组织建设管理,全面落实课改实验目标管理责任制。近几年来,我校在以校长为核心的校委会领导下,建立了一个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的政令畅通、层次分明的课程改革管理指挥系统,形成了在教导处统一指挥下的教研组管理教师的教,政教室、年级组指导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学的课程改革实施网络。整个网络各个层面都落实了明确具体的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每个管理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促成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确保了课程改革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3、注重课程改革的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制定、完善并落实了《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年度考核管理量化细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细则》等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力图使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注重充分发挥“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以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作为落实“科研兴校”的重要途径,着力抓好“备、教、改、考、研”流程的严格管理。如在备课上,学校狠抓“学案导学”模式的落实,规定教师必须按“学案导学”模式备课。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每节课的导学目标,用系统论的观点全面了解学科目标体系,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准确认识与把握学科总目标、单元目标乃至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注意体现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年龄特征,注意体现新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注意体现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求每个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每人每学期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不得少于16节,电子备课不得少于8课时,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注重落实常规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每学期初,抓学生入学、班级编制、计划的制订;期中抓课堂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实行校委会领导随堂听课、教研组组织听课、老师之间相互听课的听评课制度;开展每学期一至二次的常规教学检查活动,发现问题责令整改,特别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载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同时,还实施了校委会领导和教导处的联合随机查课制度,对教师的劳动纪律、工作态度、教学策略等实行全程监控。学期末,一方面狠抓期末总结,要求每个教师认真撰写一份工作总结和一份教学论文,载入教师的业务档案;另一方面加大对于期末统考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力度,确保考试成绩的公正性、真实性。并将期末统考成绩与教师的年度考核、双评工作、年度聘任、公派学习及学生的评优等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将新课程标准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①抓基础——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学生认识的拓展、加深和提高奠定基础。②抓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一定的形式揭示目标,使目标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指向,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复习回忆、诱导质疑、启发谈话、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运用录音、投影、远程教育等多媒体手段,激发求知欲,落实新目标;结合学科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③抓因材施教——没有因材施教就没有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标准,布置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采取不同方法指导,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做到抓两头,促中间,面向全体学生,促成学生全面发展。
  4、严格教学效果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校教学管理工作,把教学效果的管理当作教学管理中心工作来抓,一是认真组织月考和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考试,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学生考试成绩与教师年度考核,双评工作,晋职晋升等结合起来;与学生评优,享受资助等结合起来,真正使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动力;二是制定和实施了《教职工年度考核量化细则》,从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研水平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量化评价。
  5、落实教育科研管理,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加强教改实验和专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着眼于教学结构改革。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开展教研实验活动,各教研组认真执行计划,一是加强了“学案导学”模式实验的深化、细化、系统化。二是常规性组织本教研组教师听、评课,研究导学策略,指导学习方法,把是否充分放手引导学生学习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点。教师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整体提高。三是扎实认真开展我校在县教研室立项的四个课题实验,2003年底可全部结题。四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满腔热情地引导,循循善诱地启发,充满热情的鼓励,让学生抬起头来轻松愉快地主动学习。
  正是因为这样,学校借课程改革之东风,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大课堂模式的改革,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着力指导学生如何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将学生座位排成多种形式:有马蹄形,有新月形,有方形,等等。对小组的组合形式也进行了探索,根据不同形式的座位,采取四人组,三人组等,每组按性别、兴趣、个性、能力等划分,能力强的与能力差的搭配,个性随和的与不爱交际的组合,这样,发挥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个性腾飞,团结合作精神培养的有效手段。有的老师还设计一些同一问题多种答案,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因此,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开发校本课程  深化德育渗透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为了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我们鼓励教师以主人翁的精神,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一方面,通过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载体,结合本地区的教学资源的利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深入生产劳动实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我们以地方课为抓手,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我们以课题方案为指导,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集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以“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利用了本地的各种资源,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根据方案,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做到人人参与课程建设,人人提交课程方案。大家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对推进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我校已初步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条件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结构。另一方面,我们要求一般教师积极参与开发校本课程,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受到了全校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另外,在不违反国家对课程设置的规定的前提下,我们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围绕学校素质教育总目标,“着眼未来、面向全体、整体优化、个性鲜明”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工作。我们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块内容——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教研组为单位,拟定各教研组的学期实践计划方案;特别注重了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课的开设。致力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致力于提高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使学生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致力于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求的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校正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我们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放在首位,以“四学会”作为活动育人的出发点,让全体学生自主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发展个性特长。从而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容。
  (一)系列化的晨会、班会、升旗活动:
  ①每一大周升旗中按班级顺序由学生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
  ②每天早操后举行15分钟晨会,由值周值日教师训话。
  ③每周五是全校的班团会时间。各班主任根据班情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有计划,有记载,有效益。
  (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坚持开展一学年一个主题系列的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活动,如“感恩母亲”、“爱心教育”、“谢谢老师”、“我为校园添光彩”、“手拉手”、“我爱地球”活动等等。学校还举行了“颂祖国”的演讲比赛、年级组每周办一次黑板报、元旦举行文艺晚会、办读书心得专栏、各班办好《学习园地》等等,开展遵纪守法和爱校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开展生存教育活动。生存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能力。生存教育是学校“四学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我能行”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如“正确对待挫折和烦恼教育”、“磨炼教育”、“吃苦耐劳”教育、自力更生教育等,从而培养他们抵御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四)文明卫生教育活动:学校团总支在各班设有团支部,各团支部在校“团总支”的领导下按计划开展有益心身的活动,培养团员和先进青年的组织意识,通过团组织;在校政教室组织下开展“文明班集体”、“文明寝室”等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奋发向上。在育人过程中运用“小、近、实、高”方法。小:从小事抓起。近:贴近学生。实:重实际效果。高:从小事情中明大道理,从小变化中看大发展,从小活动中寓高境界,由浅入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立足于学校和教师实际,创设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教学研究渠道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这既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又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遇。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学行为都必须有深刻的变化。因此,在实验之初,学校就明确了“学习和培训是实验的基础”,只有搞好培训,实验工作才有稳步推进的动力。
  实验一开始,学校就成立了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各种学习培训制度。一方面,学校努力抓住机遇,积极派教师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另一方面,狠抓校本培训不放松。学校规定,凡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回校后不仅要传达相关会议精神,还必须把学到的理论联系本校实际上好汇报课;要求参加校本培训的教师要认真记录,深入领会,而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出心得体会、反思、案例、论文等文章,还要将学得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这些学习培训制度的建立,解决了教师教学任务重、外出学习机会少的矛盾,起到了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的作用。三年来,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达231人次;组织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153次;在各级各类教研部门主讲公开课等68次;组织县级教研会5次;撰写各种教研论文、案例、教育叙事255篇。特别是在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方面,作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体教师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十分高涨,95%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了达到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目标,学校建立了比较符合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
  ①根据此次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的要求,我们结合教育局出台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了以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灵活多样,即:口试与笔试结合,单项与综合并重,定性与定量互补,理论与实践相融,自评与他评等同。根据测评内容的不同,灵活恰当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成绩表述上,采用“等级+特长+评语”的方式,以便明确等级,了解特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进步,促进发展。
  ②建立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学校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雷家坪中学教师考核评估量化方案》,对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量化,并将这个量化结果与教师的评功表模、晋职晋升,年度聘用、公派学习等结合起来,有力地调动了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三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育人宗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的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优化环境,把新课程改革目标落到实处,迎接知识经济新的挑战。

  • 上一篇:应用电子专业建设规划
  • 下一篇:教师必读之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推进新课程改革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