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系 >> 教务信息 >> 内容

教师必读之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推进新课程改革

时间:2010/1/1 22:14:04 点击:6276

  21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科技的规模化,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全球性的开放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取代了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在战略主动地位。”为此,我国积极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潮流。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课程改革的重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要真正打好教学改革这场持久而复杂的攻坚战,就必须致力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构建和形成旨在关注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方式, 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一、更新观念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前提

  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是基础教育的宗旨,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因而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合作的、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尊重并承认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能发展是学生的自我天性。尊重并承认学生的差异、差异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

  1.要处理好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摒弃学科本位主义,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应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要改变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的单一教学功能。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教学策略必须做出相应变革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的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新的课程。传统的课程环境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关注学生单方向发展;学习活动的内容是限于孤立的人工背景下的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学生体验的是独立的、接受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与状态,接受的是单一媒体的单向传递的信息,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学方法去适应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倡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一种有计划的行动;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构建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转京戏教学方式的根本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师与生的“双主体”之间就不能相互交往、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教学也只会成为徒有其表的“假教学”。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剥夺与残害,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学生常常成了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或是为配合导演拍好戏事先背好台词的演员,甚至成了被人操纵的机械运动的机器。教师的教学方式呆板、僵硬、机械,师生关系处于相互封闭,相互限制、相互牵连,相互对抗的状态,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新课程将改变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和学,构建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间的动态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实现师生关系互惠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参与、相互建构。这需要教师首先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即“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师生间才能敞开心扉,共识共进,彼此才能张显个性,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说,构建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转变教学方式的根本所在,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转变教学方式,强调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那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流程都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回答教师想要的标准的、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接受的是教师、教材强加给他的知识,培养的技能是机械背诵、记忆教科书中给出的公式、定义和参考书中给出的结论等残酷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贬低发现和探究,只关注知识技能,无视思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从而导致教师在实践中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窒息人的思维、智力和灵性,摧残人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欲望,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管制性、集权性的教学状态,把教学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异已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教师重视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乐于创设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并能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知识的学习不再是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具体情境因势利导,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使教学活动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方式,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必将会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三、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与开放的工作状态是转变教学方式的条件

  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进入新的工作状态,不断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断向教师专业化道路迈进。只有打破原有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形成新的专业技能,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尽快建立。其中要突出做好三点:

  1、用新的学习方式充实自我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过去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倾听,似乎听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机械、呆板、死记硬背的模式使学生在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环境。其实,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我们过多的注重了前者却忽略了后者。新课程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教师的最大挑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而这恰恰是中小学教师的不足。我们要求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脑、眼、耳、嘴、手并用,强调亲身经历、心灵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要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任重而道远。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育的真谛在于“做”而不是“教”。

  2、与各方面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很久以来,教师的工作方式一直处于孤立的、封闭的甚至是隔离的状态,教师之间彼此是保守的、互不干涉、互不介入、互不相干、互相防范,既使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困难,也不交流,害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害怕别人超越自己,根本谈不上合作研究。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常常是命令与执行,安排与协助,甚至出现互相指责、埋怨、推卸责任,教师与教育管理者之间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阻碍。

  新课程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首先要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沟通,首先要搞好与同事的合作。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集体是获得改革成功的强大力量,同事间愉快的合作可以鼓励教师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通过共同分担问题,共同努力,教师可以减轻自身的负担,彼此共享成功的喜悦,而且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可以向学生充分展示与证明合作的益处、快乐与成果。其次,要搞好与家长的合作。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来自社会、家长的种种不理解,不信任,这就需要教师注重与各种社会力量合作,特别注意与家长的合作。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宣传解释新课程的理念,说明自己工作的行动意图,以便家长能带着同情、理解、关心和支持的态度配合教师的工作,带着对新课程的热情和敬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师必须与家长建立和谐而密切的关系,与他们商讨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使教育成为学校与家庭的共同事业,使家长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与家长的成功合作,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第三,教师要搞好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新旧观念、评价标准都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接受的不同而同时存在,必然要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在讨论与合作中去完成,共同创设一种切磋、研究的协商氛围,只有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管理者推行的新课程的理念才能得以落实,教师也才能大胆地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才能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教师只有与各方面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形成校内外良好的课改氛围,才能以开放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课程改革之中,才能大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教学方式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新课程深入实施扫除障碍。

  3、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手段

  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整合的能力。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明显增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教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师不仅要读书、会教书,还要会编书。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在要求教师掌握这些新技术、新理论的同时,更要注意教育手段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教育技术涉及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诸多方面。计算机、音像、课件和远程教育等,使学校在变大,教室在变小。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各自的优势,找准它的结合点,把线性的接受式学习和点状网络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多媒体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教师的眼光不能局限于课堂,要放眼社会。教会学生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掌握不断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终生受益。

  4、学会专业性的自我评价。

  专业性的评价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的综合性判断。是对教学情境做出的专业判断,包括教学情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价值,发展的阶段,教学情境的结果分析等。当前,教师的评价还停留在管理者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或是来自外界的非专业评价的状态上,自我评价也只是直觉多于理性的分析。那么,要想让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教学方式有一个及时的自我监控、自我调整,就必须让教师掌握专业性的自我评价,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历程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只有形成新的工作方式与技能,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才会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才能与学生共同发展,并享受到成功的幸福与快乐。

  总之,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今日教学需要和新的教育变革,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 上一篇:教师必读之一--强化校本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
  • 下一篇:专业课教师必读之——严格专业技能课检测 努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