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服务系 >> 班级风采 >> 内容

15机电数控3+4班优秀读后感

时间:2016/6/14 10:17:07 点击:1309

写作的意义

  我读完周国平先生谈论写作的文章之后颇有感触,它使我深切体会到了写作的意义——目的和内涵。教导了我,让我看到了写作的真谛。
  “创造快乐在于创造本身”。写作的快乐正是写作这个过程,而并非是它的结果——稿费与名声。就像周国平先生所说的那样,稿费再多也是有限的,迟早会用光。而写出来的作品却是永远不会消失,从而成为我们一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写作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有事可做,感觉活的更有意义。因此写作的目的就是写作带给我们快乐以及让我们活的有意义。
  写作的内涵便在于其中的思想力。思想就是作品的灵魂。作品没有了灵魂,即使写得再华丽,也只是张废纸罢了。或者说所谓写作,其实就是作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所以模仿别人的,就不会有自己的。因为模仿就只是知道形式,而不知道其中的思想。如果能够明白体会其中的思想,那就不是模仿,而是真正的拥有它了。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我的人生理想:成熟的单纯。我的风格理想:不张扬的激情。”这简短的两句话将写作的意义浓缩成精华的十一个字,让我看到了写作的真面目。也正是写作这不同寻常的意义,写作才被赋予了生命,便有了它所存在的根本。(朱小宇)

《写作》读后感

  这篇文章与之前的文章都不一样,以前读过的文章都话中有话,通过文字让你有所领悟,有所收获,而这一篇文章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用简洁的文字直接告诉你如何写作,如何写一篇好的文章。
  首先,作者认为,好的文章必须有好的题材与内容,那么如何获得好的题材呢?有的同学总是“题材到用时方恨少”总觉得题材很难选,其实并不然,题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的花草树木,高楼大厦:路边结伴而行的老夫妻:一群快乐玩耍着的孩子们等。所以说只要用心去听,去看,题材可谓是信手拈来。
  另外就是内容,相对于题材,内容显得更加容易一点,它不要你用心观察事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大家的写作手法,技巧,来借鉴学习,以提高自己文章内容的丰富。
  第二点是写作的风度,文中说“文人写作最忌,又难戒的是卖弄,举凡名声、地位、学问……”虽然我们还是学生,但总会有人把自己的文章语言显示的很浮夸。坐着也通过托尔斯泰的例子论述写作的风度一定要朴质,否则无人欣赏。
  最后是文字的简洁,一篇文章简洁的文字很重要,一篇长篇大论一个观点与一段文字论述一个观点,相信每个人都会选择后者,前者就算在考试中字数足了,阅卷老师也不会愿意从头看到尾,所以发现不了闪光点,就拿不到高分,所以写作的文字一定要简洁。
  这篇文章并不能让我领悟出什么道理,但他十分有用的告诉了我写作的重要方法与如何写出一篇令人赞美的文章。(孙佳祺)

相对的快乐

  世间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有善,便有恶;有对;便有错;有美,便有丑。有快乐便有不快乐。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相反面。千万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当你觉得一件事情是好事时,不要盲目的认定这就是好事。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发现其不好的地方。相反的,当你认定一件事是不好的事情时,你也要努力去寻找其闪光的地方。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纯粹的快乐。
  举个例子来论证一下,比如说:你考试考砸了,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在不同人的眼中,它可以是好事或是坏事。为什么这么说呢?考试考砸了在一些人眼里就是:完了,回家要挨骂了。上学要被老师训了。但在另一些人眼中,考砸了,却是让他好好学习的动力。在一次失利的考试后,好好做一个总结。收获绝对是巨大的。它可以帮你认清你学习中的不足。了解为什么会考砸,注意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等,只要做到这些。你下次考试绝对会有质的飞跃。而且这种进步不是短暂性的。这种经历会伴随你很长时间,甚至是一辈子。这就是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所以说,考砸了,又何尝不是一种乐呢。
  再来举个与之相对的例子:考试考得非常好,这同样可以是一件好事,也可以是一件坏事。考试考得好,其实从很多方面都是好事,但我们千万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从中发现一些弊端。比如说,人一旦到达某种成就之后,就会骄傲,这不是个人的问题,是人这个物种的天性就是这样。因为太骄傲,听不见别人的话了,认为自己的便是对的。所以考试考得好时,不要太过骄傲,要恪守本心。否则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看待事物,千万不能仅从表面判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好的也可以变为不好的,快乐的事也可以变为伤心的事。所以光从事物的表面来判断错与对,善于恶是远远不够的。(吴俊鹏)

不同的人

  有人看完《不快乐的作家》这篇文章告诉我说不懂。
  其实她马慧元写的确实深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其实也十分简单。从我的理解来说,其实她只是想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从事的职业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精神世界。
就像文章中举的伍尔芙夫人的例子来说。
  她作为一个作家,本应该接受所有的对她的文章的好坏的评论,但是她做不到,即使她明知这个道理,但她依然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她处在的环境不同,她希望自己得到认可,她有钱有势,但她却害怕自己破产。从内来说,她的整个精神世界是受压迫的,郁闷的。她经历的那些朋友的死亡,意外,事故。都使她的生活蒙上了一层纱,使她每天生活在一种害怕失去的恐惧之中。
  文章中说的其实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享受生活,享受自己的职业的。简单的人,从事的职业中的烦恼,生活的不如意,都会把自己的不开心放在表面上,让整个世界的人看到,这就是我认为的文章中的把不开心加强于世界上。而作为一个作者,或者其余一些较为孤独的职业来说,她们大部分的不快乐放发泄在自己的作品上。这让一个人感到压迫,倍感压力。
  以不快乐的作家为题,作者也只是想用一个较为突出的职业,典型的职业来概括其余那些使人压迫的职业。并不是特指作家。(吴雪纯)

《相信与不相信》

  又一次读龙应台的作品了,不得不说,这位作家的作品写的真好,总能得人带来新的启发。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相信与不相信,只有一字之隔,却隔着不同的人生信念。
  二十岁之前,我们相信许多事情,相信爱国,历史,文明,正义,理想主义者,爱情,还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这些都不再相信了。土地和人可以爱,但是非所有人皆可爱。因为有些人你爱他但他并不领情或是会利用你对他的爱反捅你一刀(如嫌捐款过少或是假车祸真劫财)。
  真相会因为每个人解读不同而不同且会刻意回避对自身不利的部分。所以到最後所追求的真相充其量也只是自己所能接受的部分(ex:前文所提及的史官)。
  正义来自於规则 而规则是人定的。因此必定存在不正义。不在乎正义有时反比一味的在乎安全。
  理想无法付诸实现即为空想或是幻想。也不会对社会带来任何实质上影响。(万星宇)

  作家龙应台先生在其撰写的《相信与不相信》一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慢慢的一件件变为不相信。
  我反复阅读着这句话,思考了很久。我不断问自己相信一件事真的有那么容易改变吗?但仔细回想过去,问题的答案似乎朝着肯定这个方向发展着。而答案越明确,我就越怀疑自己是否要去继续相信了。
    曾经我就像龙应台先生说的那样,相信过很多事:我曾经相信成长为大人之后就可以摆脱学习这个担子,没有忧愁,自由自在的生活。但现实却是成为大人之后尽管不用再为学习而烦恼,但我们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工作问题,衣食问题,居住问题,人生问题等。接连不断的需要解决问题使我不再相信作为大人是无忧无虑的了。
    相信一件事是这么的容易改变,那么相信一个人又是否会改变呢?我曾经相信身边的朋友永远不会离开,但是一切在毕业时都结束了。自毕业到今天已有5年了,5年间,曾经要好的朋友一直没有出现过,因为这样,我们也没再说过一句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在路上相遇,我发出问候,但得到的回答只是充满疑问气息的你是谁。
    这一件件事情使我感到很疑惑,所有我曾经相信的东西都变了,我还有继续去相信吗?
    我想我的选择应该是继续相信。在我的意识中,相信一样事会带来漫长的等待。这种等待有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尽管失败的可能性更多,但我们仍有几率获得成功,并且伴随着成功的喜悦也是不可言喻的。所以尽管会失败,我仍然选择去相信。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有什么选择呢?相信?还是不相信?(陈亦林)

读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当代文学家王小波老师在其作品《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描写了一只在他眼中看起来很独特的小猪,因为被题目所吸引,所以就进行了阅读。
    文章中所描写的小猪与生活中的猪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它不像养猪场中只顾吃睡,任人宰割的肉猪或者是只作为养殖工具的种猪。它拥有自己的想法,不像其他猪每天受人摆布。王小波老师很看重它这一点,在文章中甚至与它"称兄道弟"。
  书中的这只猪不受世俗教条的约束,只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无拘无束,让人羡慕不已。羡慕之时,再回首过往,人的状况竟无法与它相比。人从出生开始,就要遵守数不清的教条和规定。这些条件尽管可能是从不同的地方来但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轻松。可是,我们真的需要百分百遵守这些教条规定吗?恐怕没有人会同意。因为我们的思想是特立独行的。
  就像那只猪一样,为什么我们不摆脱束缚,活出不一样的自己?有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在贫困这个教条枷锁的束缚下,选择了服从,认定余生只能在贫困和悲惨中度过,最终在社会中消失。
  但选择打破常规教条,结果是截然相反的。居里夫人在前期进行研究时,没有任何精准仪器,无法准确实验。有些人在这时会选择放弃,但她没有,她向贫困发起了挑战,努力打击贫穷的她最终收获了世间独一无二的至宝----镭。而获得关键就是她向教条斗争的决心。
  作者在书中对这只猪如此喜欢的原因就是这一点。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他心中渴望像这只猪一样,打破教条,活出不一样的人生的愿望。尽管作者早早离开了,但辛运的是他拥有了向教条挑战的意识。
  人生其实很简单,所有的教条规定都是为了我们好,让我们学会遵守规则去做事。但是从长远的方向看,这些教条规定同时也阻碍了我们的发展。好坏各参半,如何发展下去,关键就是我们的选择了!(陈亦林)

  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插队当知青的日子虽已远去,但是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影响却是巨大的,王小波就是其中的一位。《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便讲了他年少下乡插队当知青时的所见所闻。
  那时,所有的猪都被大队统一喂养,在集体猪圈里定时吃喝睡,又定时被送入屠宰场,一切的生活都被安排好,完全不用它们操心。几乎所有的猪都听天由命,安分守己,听从人们的安排,只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不服从这样的安排。它会冲入猪圈,爬上房顶,在人们的追捕之中,有冲出重围,跑进了深山,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野猪,并长出了尖利的獠牙。
  好吃懒做、胡吃闷睡、任人宰割使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猪的形象,但是王小波文中的猪却是一只智慧的猪。作者通过描写人们对这只猪的生活的设置来体现人们对其它动物,乃至于人的生活的设置,古有斯巴达人对自己生活的设置,婴儿出现若体弱多病便被丢弃,长至一定年岁之后便离开父母到别的地方生存,这能说是对生活的合理设置吗?
  如果我们都对他人安排的生活遵守着,而不醒悟,如果人处处沿着安排好的生命轨道前进,那我们不如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姚辰月)

  • 上一篇:15学前一班水彩画画展
  • 下一篇:15计网3+4班优秀读后感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