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服务系 >> 班级风采 >> 内容

升学部家长“大阅读”读后感

时间:2016/6/14 11:22:34 点击:1333

升学部家长“大阅读”读后感

升学部家长“大阅读”读后感

人贵有自知之明
——读《三个人称 一个人和》之感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作者以通俗的说理,细腻的分析,清澈的对比等手法,对“你、我、他”三个人称代词作了深刻的评说,把我也带入了沉思……。
  涉及自己,往往用第一人称“我”是习惯自然地小事,也无可非议,但是能直面自己,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对自己会偏袒,而且固执认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即便是错误、缺点也当是正确、优点。所以,要正确认识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在这里也就是说要用其他的两个人称代词“你、他”来认识自己的视角,这是不可缺少的。
  作者先用第三人称的“他(她)”来比拟自己,也就是属别人或者社会怎么看自己,自己在别人或者社会怎么看自己,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在社会生活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样才能做到不夸夸其谈,脱离群众,也不会悲观失望缩手缩脚。只有通过“他、她”来看待自己认识自己,自己也才能真正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正确认识自己。做到既能发扬成绩,保持优点,始终充满正能量,又能矫正错误,客服缺点,时刻警惕不滑坡。
  作者也告诉我们,人在世上都离不开朋友,但最忠实的朋友还是自己。他是这样阐述第二任称的“你”。因为自我分为内在的我和外在的我,而外在的我站得比内在的我要高要远,所以要好好把我外在我这个朋友,因为“你”能从人生的全景给我以提醒、鼓励和指导。在这里,我也重新认识到“人贵有自知之明”真正做到自知之明,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沉思、细欣赏,用知识武装丰富自我,这样才会真正的感觉到自我,才会直面人生,做一个成熟的人、大写的人。(15机电数控3+4贾文浩家长)

生命的目送
——读《目送》有感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前一瞥,可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目送》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我最早读到其中的一篇是在《读者》上。那篇散文就叫《目送》,很经典的一篇文章。于是作者也命名了这本书。“因此,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在这本散文集里,亲情占了绝大部分,我有自己孩子,从书中读出许多做母亲的共鸣,但作为女儿,我从中也读到了太多的愧疚和不安,总是有一种力量在叩击我的心灵。
  自从工作以后,我便少有时间陪伴我的母亲。电话里的交流总能听出她对我怯怯的关心。想抽出时间陪陪她,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使得我不得不向后推延。而母亲也总是担心会耽误我的工作,总是说道:“你忙你的去吧,不用管我啦,我和你爸爸都挺好的!上一天班了,快去歇会吧!”养儿方知父母恩,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发现原来父母养育子女这样不易。
  龙应台在面对自己的母亲时,她也好像在诱哄稚嫩的孩童,那般的温柔耐心,呢喃细语。她明白“妈妈想要一个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快递拿印章来’……”她苍老孱弱的妈妈想要的,只是那些平淡而幸福的时光。
  她也写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奈,写自己在琐碎的生活中日渐消失的活力激情和慢慢平淡的心境,曾经的信仰,在陌生的小巷见到的年幼的童工,父亲离世后巨大的伤痛,一点一滴细微的触动……她的文字,如冬日晨起时的空气,潮湿又干净。她的文字,如黑夜里村庄上点着的灯盏,散发温暖的气息和依偎,流进心田。
  从她的文字中,总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她,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也许是年岁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感伤。曾经平淡琐碎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每每被小女儿粘得没有一丝自我空间的时候,我总不免感叹,珍惜吧,珍惜。过不了几年,这个曾经象小考拉吊在你的脖子上,甩也甩不掉的小女孩,将不再允许妈妈给她洗澡,上洗手间得关上门,会有自己的小秘密,要坚持独自睡觉。而悄然成长的好苗子她妈,只能惆怅地想,小小的女儿咋这么快就长大了呢?女儿自小便不大爱闹腾,我总担心她会长成一个闷葫芦,万幸!如今越来越“聒噪”,总是叽叽喳喳的像个小麻雀似的。
  如今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我一直担心她会沉迷于这些东西,所以在她还不识字的时候,就每天给她读童话。安徒生不知讲了多少遍!等她学了一点字的时候就和她一起读,胖胖短短的小指头指着还不熟悉的汉字,读的奇慢;上了一年级了,就给她买有汉语拼音的书,虽然读起来进度也很慢,可比之前要好的很多;她再长大一些,我便做不了她的主啦,自己会选好想看的书,有时还会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每天早晨送女儿上学时,我也总会看看她,一直望着她消失在拐角。越过围栏,我瞧着她慢吞吞的背影,总想催促她快点儿,却总没开得了口。偶然间,有一次她突然回头,一眼就看到了我,眼睛里都是诧异,兴奋的跑近了问我:“你怎么在这儿啊?”她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我从未告诉过她这件事。从此以后,每天进了学校,她都会东瞧瞧西看看,看到了我便招一招手;看不到也不沮丧,只继续走几步看一看。
    是的,在与女儿相伴的日子里,我经常会想起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个十分洒脱的人。她不许我乱花钱,所以同龄的伙伴们正拿着1元、2元出去买些小零嘴时,我只有干巴巴看着的份儿。大约在我高中的时候,我迷上了三毛,总是偷偷摸摸攒些钱,想去把一套都买齐了。不料,藏在枕头下面的零钱被妈妈发现,又是一顿臭骂!
  ……
  放下书,闭上眼睛,眨了眨有些酸涩的眼睛中,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陪伴我的孩子,我的母亲。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湍急的时间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彼此的缺憾填补的时候,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女儿哒哒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她一手拿着本《意林》,一手端着给我倒的水,又是东张西望的走了过来。我一边训斥她走路不专心,一边接过水杯。想着该给我的母亲打个电话了,明天也该回家看看了。
  把握住现在的时间,珍惜现在的人,就是最宝贵的。(15计网夏燕飞)

读巴金《家》有感

  在一次购书中,我猛然发现一本书《家》。看到它的第一感觉就是好奇,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又是如何教育人呢!我没有犹豫,就自然而然地带回家慢慢地阅读。
  读过巴金的《家》之后,我虽然对那个时代的事不是有太多了解但还可以看懂,而且书中有一股特别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以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巴金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样如此,我女儿现在生活的学校也是一个大熔炉,时常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行为和思想必然会受到感染,这时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对她而言就十分重要。我们如何把孩子教育成人,这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一件艰苦的事。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父母、老师的多少希望呀!教育孩子同时也是一件苦恼的事,他们会把我们的教导视为啰嗦。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接触面此我们那个年代广而深,如何培养好孩子,教育好他们,是我们以后人生的最大的事。
    敬爱的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永远铭记心中,同时也让我觉得,人总是要有一定的理想信念。因而我会告诫女儿:无论未来从事何种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一丝不苟。能做到这,就不须为自己的美好憧憬而操心。如今散漫、怕苦、啃老者有之,而那些做事勤勤恳恳,善始善终的人总是供不应求、深受欢迎的。只有认认真真做事的人,才可能是未来竞争的成功者。
  从孩子没出生就开始胎教,一直到父母远去,无时无刻不希望孩子好,无时无刻不在为孩子忙碌着。家庭教育不是一昧的疼爱、溺爱,更多的是约束。家庭教育不是一昧的责骂,更是在引导。我们父母多想留给孩子的是钱财、家产、名利这些见得到的东西,殊不知别人给的,总有人可以拿走,唯有内化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享乐观的精神财物才会长久,谁也拿不走。孩子还小,人生之路还长,让他们为自己更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现生活中崇高的精神很重要,可必然的物质需求也不可少。吃不饱,穿不暖,还谈什么精神呢?
  孩子的未来,纯洁如白纸,随着他们日渐成长,白纸会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而不希望变成废纸或有更多污点的纸。我们家长们如何用爱、用心去呵护他,而不是用打骂和放任去对待他。
  每个孩子都是初次做孩子,爸妈也是初为人母。既然都是菜鸟,那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吧!
  敬爱的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永远铭记心中,同时也让我觉得,人总是要有一定的理想信念。因而我会告诫女儿:无论未来从事何种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一丝不苟。能做到这,就不须为自己的美好憧憬而操心。如今散漫、怕苦、啃老者有之,而那些做事勤勤恳恳,善始善终的人总是供不应求、深受欢迎的。只有认认真真做事的人,才可能是未来竞争的成功者。
  从孩子没出生就开始胎教,一直到父母远去,无时无刻不希望孩子好,无时无刻不在为孩子忙碌着。家庭教育不是一昧的疼爱、溺爱,更多的是约束。家庭教育不是一昧的责骂,更是在引导。我们父母多想留给孩子的是钱财、家产、名利这些见得到的东西,殊不知别人给的,总有人可以拿走,唯有内化为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享乐观的精神财物才会长久,谁也拿不走。孩子还小,人生之路还长,让他们为自己更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现生活中崇高的精神很重要,可必然的物质需求也不可少。吃不饱,穿不暖,还谈什么精神呢?
  孩子的未来,纯洁如白纸,随着他们日渐成长,白纸会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而不希望变成废纸或有更多污点的纸。我们家长们如何用爱、用心去呵护他,而不是用打骂和放任去对待他。
  每个孩子都是初次做孩子,爸妈也是初为人母。既然都是菜鸟,那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吧!(15学前2班  唐欣颖家长)

读《做最好的家长》有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家长,给了女儿全部的爱。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样的家长才是最好的家长。
  最好的家长应当是民主的家长。真正的民主家庭是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永远不要以为“子还小,懂什么!”这种成见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只能是一个木偶式的人物。他们没有主见没有目标,一切行为都在家长掌控之中,小时生活在这种氛围之中,长大后,也不会有任何创造性,所以,最好的家庭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对子女的平等态度源于对孩子的一颗童心。他们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们的乐。民主家长应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的父母才会带出善于反思的孩子,他们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才会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最好的家长是让孩子快乐一生的家长。“快乐”二字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践行起来却不简单。无所事事,无忧无虑,这就是快乐吗?李老师就赋予了“快乐”博大丰厚的内涵,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的人是最有爱心的,因为爱的传递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朋友和关心。快乐的人是博学的,读书能让我们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自觉摒弃世俗的乌烟瘴气。快乐的人会永葆一颗童心,孩童般的心灵会让我们永远贴近大自然,聆听鸟语花香,胸怀山川日月,最好的家长是孩子的欣赏者,支持者。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走过懵懂又迎来逆反青春期,从学习到生活交友,方方面面,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挑战,面对多少次的诱惑,走过多少次的迷茫。孩子自身要面对的已经太多太多,再加上家长的监管,不断地对孩子挑三拣四,施加压力,年少的他们将何以堪重?最好的家长是以一个欣赏者,支持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身边,他欣赏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他支持孩子迈过一个又一个的门槛,李老师在他的书中并没有回避应试教育,而是详实地记录了陪孩子走过小学,跨过中学,最后顺利考入理想大学的过程,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由最后几名到名列前茅,离不开李老师对孩子一路的欣赏和支持,孩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过程中锤炼了性格,积累了人生阅历,培养了各项能力,最后成为一名栋梁之才。
  最后,我认为应在家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因此,父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的源泉是“爱”,“爱”是教育的强大力量。谁能以自己的生命倍增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谁能进行自我教育,那他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15学前1班   夏玉颖家长)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着,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哪一位是孙少平呢?(15学前1班 倪恬恬家长)

仪式感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马克思·韦伯
  生活本身就摆在那里,它呈现出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仪式感唤醒我们对于内心的尊重,因而也能去尊重生活。因为一场仪式,很多时候是给自己一个契机去迎接一个新的开始,或郑重告诉自己与一段过去决裂。小王子中,小王子问狐狸:“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它的日子不同,使某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做,一本正经认认真真把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发现生活的乐趣。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就像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偶尔一个人好好享受周末暖阳下的下午茶,每周为自己做一顿饭,把房间打扫干净。
  “如果生活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15单招 唐书婷家长)

  • 上一篇:15单招优秀读后感
  • 下一篇:15计网3+4优秀主题报展一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