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素林名师工作室 >> 学习资源 >> 内容

校企共同挽手组建联盟,踏上“一带一路”征程

时间:2015/8/18 10:08:35 点击:2520

企业“走出去”,期盼职业院校跟上来
——透视“一带一路”战略下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总经理丁跃华最近比较忙、比较烦,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下跌所带来的整个行业不景气只是他烦心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行业内的不少企业,特别是那些“走出去”的企业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缺人,这让操心着整个行业人才培养的丁跃华备感压力。不久前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就向他提出,企业在赞比亚设立的培训学校急需教师,丁跃华立刻向有色行业职业院校及开设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发出了支援请求。

  企业“走出去”,缺少人力资源支撑

  加入世贸以后,我国获得了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权利。早在2000年,国家就确定了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对四类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包括纺织、轻工、建材等产能富余的长线型企业,化工、石油、钢铁等优势型企业,金融、新能源、新材料等成长型企业,以及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国内生产量满足不了发展需求的企业。

  “有色金属企业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丁跃华告诉记者,行业中一些中央企业、地方骨干企业和民营特大型企业在非洲、东南亚、南美和中亚都有大量的投资和建设项目,“整个有色行业在境外投资超过1200亿美元,收购和建成的产能超过1000万吨。”丁跃华说。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是企业是否真正做好了“走出去”的准备呢?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碰到了哪些发展难题呢?这些排头兵们无疑提供了前车之鉴。

  据了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排头兵总体运转不错,投资收益开始显现,但是也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其中人力资源不足是一个大问题。

  丁跃华告诉记者,在当地开矿,不用当地人是不可能的。“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没有什么工业,也没有相关的人才培养,一线工人数量少且操作技能差,造成了项目建成后迟迟不能生产、生产后不能达产稳产、达产稳产后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许多企业都在想尽办法提高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

  “有色矿业集团就面临这样的情况。”据丁跃华介绍,矿业集团在缅甸开发了世界第二大的红土型镍矿,但是由于当地职业教育水平较低,没有矿业、材料、机电类的人才,而当地为了保护自己人就业,又严格控制从中国选派工人,导致企业面临着无人可用的窘迫局面。矿业集团还在赞比亚建立了年产100万吨铜的企业,为了解决技术工人问题,集团出资在当地举办了学校,但由于企业不懂得教育,只能任由当地政府聘请西方教师管理学校,这些教师拿着企业的工资却在学生中煽动反华情绪,让企业感到十分痛心。

  “企业迫切需要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加快文化、教育输出,培养对中国有感情、理解中国文化、熟悉中国设备和技术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丁跃华呼吁。

  不仅有色行业,其他很多行业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面前,都对人才支撑表现出渴求。

  中国高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可是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虹在调研中却发现,铁路企业想要“走出去”,阻碍还真不小,仅人才方面的“瓶颈”至少就有三个:一是缺少对目标国政治、经济、人文了解,且熟悉国际经济运作规则,熟悉海外标书方案起草和投标业务流程的海外市场拓展人才;二是缺少海外项目经营管理人才;三是缺少为海外项目全寿命周期服务的售后、运营和维护人才。中铁一局集团技术中心总经理李昌宁坦陈,集团现在最缺的就是海外项目经理、营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是一家跨国建设集团,业务分布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用工除了近3万名中国员工外,还雇佣了项目所在国的5万多劳务人员和近万名第三国劳务人员。集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王成海告诉记者,集团推行劳务作业层的本土化和项目管理团队的本土化,但在境外本土化招聘中却很难招到合适人才,想自办学校培养,师资和设备又存在困难。

  职业院校“走出去”,缺少经费和经验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我国政府在“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要扩大相互间留学生的规模,开展合作办学。因此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我国的职业院校也憧憬着能够“走出去”。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和产业支撑方面,完全可以引领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出去”不仅能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院校想要“走出去”,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生源不足,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因此职业院校纷纷寻找新的“生长点”。虽然我国有大量学生赴欧美国家留学,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以及企业海外发展所带来的大量就业机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孩子来说还是颇具吸引力。

  职业院校想要“走出去”,必须要强化“内功”,适应国际化办学要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心得。据校长臧其林介绍,学校国际化办学经过了“三步走”:第一步是探索阶段,学校与先进国家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短期学习进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第二步是成熟阶段,通过与先进国家职业院校双向合作办学,实现专业课程的融合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第三步是转型阶段,面向海外学生或在华工作外籍人士开展各种培训,实现文化和技能的对外输出。

  国际化办学增强了职业院校“走出去”的底气,但真正迈出“走出去”的步伐,却绝非易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教育部设立的首家“教育援外基地”,早在2003年,学校就承担了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援建项目,这也是当时我国政府对外援建的最大教育项目。虽然教育援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该校党委书记孟庆国却说:“学校‘走出去’,吃尽了苦头。”

  这也是许多尝试“走出去”职业院校校长们的共同感受。有校长告诉记者,由于援外项目的建设以及资金使用等都归口商务部监督管理,教育部门在其中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在学校建设、设备购置、教师派遣和聘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便。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承担的还是国家项目呢,能拿到国家项目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校是真正的自己‘走出去’,一没经费二没经验,就更难了。”新疆石河子一位高职院长说。

  “职业院校‘自由行’很难,但可以通过‘组团’的形式‘走出去’。”孟庆国提出自己的建议。他希望能以职教集团的形式,通过学校间的联合,特别是通过与企业联合,在支撑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实现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目标。

  校企挽手组建联盟,踏上“一带一路”征程

  8月11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召集下,铁路、有色金属、路桥、电力、通讯等行业的巨头企业汇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乌鲁木齐,与数十家职业院校展开交流。

  校企负责人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迎来了良好开局,丝路基金设立完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正式运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政策、贸易、基础设施、金融、教育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正在不断扩大。在这样一个大好局面下,“走出去”的企业亟须与职业院校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在参会校企的共同倡议下,“一带一路”建设校企合作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承担着如下使命:团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和职业院校,促成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和培训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所需要的中外方人才;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与有关职业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职教集团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整合国内外资源,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与“走出去”的企业合作在国外办学或与国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品牌;搭建交流研讨平台,建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加强与有关部门、行业、机构的联系,为企业和职业院校争取政策支持,建立校企合作网站,为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信息服务;调研“一带一路”建设所需人才,向有关部门提供建议。

  “经济规划和人才规划两张皮,产业和教育两张皮,企业和学校两张皮,我们这个联盟要做的就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把这两张皮缝合好,不让‘走出去’的企业再为找不到人而哇哇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对此充满信心。(记者 翟帆)

  《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17日第3版

  • 上一篇:职业教育,走出别样精彩
  • 下一篇:刘延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