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 内容

联院关于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意见

时间:2010/7/6 14:54:53 点击:13078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力争通过3年的改革实践,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模块化课程为主体的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优势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与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已成立专业协作委员会的5个专业2007年上半年率先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年底完成主干(核心)专业课程标准制订工作,其他专业2007年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2008年上半年完成主干(核心)专业课程标准制订工作。重点培养学院课程改革带头人100名和一批课程改革骨干教师,重点开发一批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校本教材。
  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制订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开展市场调研。对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是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各校要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对专业所对应行业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人才需求现状、企业技术及装备现状、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等进行研究分析,准确把握与专业相关的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准确把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任职要求,针对学校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专业人才培养建议,并形成翔实的专业调研报告。
  2.开展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根据专业调研报告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及工作任务,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通过职业分析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要求,通过教学分析合理确定专业所必备的关键知识、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课程开发基础。
  3.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统筹安排课程内容,科学编排教学进程,合理确定课程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发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优势,注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统筹安排课程,并注意在低年级合理安排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高年级合理安排一定的文化课程,形成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训)课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特色,学生顶岗实习一般安排一年,课程时间分配及具体安排可参照我院《关于制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苏联院〔2005〕2号)。各校要将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报送我院亚博app88 处,学院将定期组织专家对各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视导。
  4.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各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适时组织修订,以保持人才培养方案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步发展。
  (二)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文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调研分析,深入研究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现状和相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认真分析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制订课程标准的建议。
  2.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相关的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调研分析,科学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明确课程所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教学的基本要求,并按照课程标准编写要求起草课程标准(草案)。
  3.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对课程标准(草案)进行审定。
  4.根据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并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适时组织修改完善课程标准。
   (三)改革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内容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课程内容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课程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专业、贴近现实”为原则,发挥德育课程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调整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并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文化课、专业课和社会实践课之中,形成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德育教育合力,构建全员、全程、全面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文化课程改革。要根据省五年制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专业实际和学生实际,发挥文化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等综合功能,精心设计具有不同学分、弹性化、可选择性的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为专业教学、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服务。
  3.专业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强化应用为重点,以推进项目课程开发为主要途径,改变 “难、繁、旧、偏”等状况,增加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
  4.重视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是坚持以生为本、落实学习者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是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必然要求。各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组织教师积极开发传承历史文化、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校本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提高科学精神、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建设一批适应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课教材,是形成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迫切需要。学院将依托专业协作委员会有重点地开发部分专业课程的校本教材。各校要组织专业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程序或工作项目,编写与职业岗位实际相一致的校本教材。
  6.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各校要在教学与实验、实训场所营造与行业企业生产环境、工作情景相近、具有浓郁企业文化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意识、职业观念,塑造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
  (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1.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行订单式培养,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目标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做中学”,寓教于乐,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质疑、探究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职业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2.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课程资源,构建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平台,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网络资源的利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成长建立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
  (五)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1.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要体现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突出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改革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实行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渠道多途径,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举,校内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并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衔接的课程评价制度。
  2.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评价制度。突出德育为先、素质领先、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爱岗敬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与考核,构建科学的具有职业导向性的课程评价制度。
  3.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评价制度。倡导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德高为师的师德,树立诲人不倦、知行合一、学高为范的教风;实行由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把教师课程实施与开发水平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课程评价,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六)加强课程管理
  1.加强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各校要突出课程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建立校系(部)两级管理、以系(部)为主的课程管理组织体制,并配备精干、高效、得力的教学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职能,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绩效。学院根据国家和省课程总体规划和管理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全院课程改革计划,并通过推进学院专业协作委员会建设,构建课程改革研究与协作交流的平台,形成资源联合共享、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促进全院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入。
  2.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各校要建立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材管理等规章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的监控、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的运行机制。学院将通过成立专业协作委员会等组织,研究制订主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主干专业课程标准。各校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研究制订和完善所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专业课程标准,每学期要对各部门和教师课程实施质量进行考核,促进课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适应学分制管理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在学院内部各校之间、各专业之间的学分可以互认,并通过建立网上选课系统,允许学生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进行选课,实行分层次、分阶段、分专业方向组织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加强教材管理。德育课和文化课的教材选用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家制订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用书选用目录,各校根据教学用书选用目录,结合本校实际,按照规定自主选择教学用书,学院积极做好专业课教材征订服务工作。

返回顶部
Baidu
map